麻豆精品视频,本网站汇聚海量高清影视资源,麻豆视频在线免费观看,最新欧美日韩国产麻豆传媒,麻豆影视文化传媒IOSAPP官网进入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进这项多维、立体、系统的工程,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切实提高驾驭局面、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等几对重大关系,有力有序推动重塑我国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如何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源于发展,也只有在更好发展中得到解决。碳达峰碳中和,表面上是气候和环境问题,实则是发展模式转型的问题。

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增长模式,不计代价继续大干快上,那么实现“双碳”目标要求无疑会阻碍经济增长;如果是在绿色转型模式下,那么发展内涵、资源条件、商业模式、企业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都会相应变化,推进“双碳”和经济增长之间就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有句话说得好: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当前,我们正处在新旧模式转型期,思想认识也要与时俱进。若以发展的老套路看“双碳”,看到的就是挑战和阻力,行动上只会停滞不前;若以发展的新思路看“双碳”,看到的就是机遇和动力,干工作愈加积极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认为,“双碳”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本质是环境和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过去一直认为二者是倒U形曲线关系,即经济增长过程中会牺牲环境,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有能力负担治理环境的成本,就可以改善环境。而在碳排放的维度,现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诺碳中和,其中70%以上为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可以在低碳状态下起飞。

在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我国早就摆脱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观念束缚,即从过去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冲突,到后来相互兼容,再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事实证明,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并没有影响经济增长,反而创造了大量新的增长机会,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

数据显示,与2005年相比,2019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8.1%,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6.2亿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19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约1130万吨。同期,我国GDP增长超4倍,实现95%的贫困人口脱贫,第三产业占比从41.3%增长到53.9%,煤炭消费比重从72.4%下降到57.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从7.4%提高到15.3%,居民平均寿命由72.9岁提高到77.3岁。

再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可以更清楚理解“双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50万辆,同比增长约1.6倍。正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井喷式增长,我国汽车产销结束了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新能源车背后是庞大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产业就是负增长;有了新能源汽车,汽车就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一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正是“双碳”目标的驱动。

历史地看,当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时间窗口偏紧,技术储备不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相当艰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把握节奏。要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先立后破,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伴生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

下好全国一盘棋

如何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加强政策措施的衔接协调,确保形成合力;又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牵一发而动全身,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需要地方、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统一意志坚定信心,集思广益众志成城,下好全国一盘棋。

一方面,坚持目标引领,强化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从国际承诺上讲,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目标,不是国内某个地区、领域、行业的个体性目标;从谋划部署讲,“双碳”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政策协同,不能各行其是、单打独斗;从推进实施讲,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另一方面,基层实践不能生搬硬套文件,必须创造性开展工作。

推进“双碳”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基于客观情况和基本规律,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领域实现“双碳”目标不可能整齐划一,政策措施也应避免“一刀切”。

具体来说,碳排放已经基本稳定的地区要巩固减排成果,在率先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产业结构较轻、能源结构较优的地区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地区和资源型地区要把节能降碳摆在突出位置,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实现碳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脱钩,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

下好全国一盘棋,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又要在关键处落好子。推进“双碳”,各部门各地方须心怀“国之大者”,敢担当善作为,努力在系统变革性中找到最优解,谋求整体效益最大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双碳’目标是全国来看的,哪里减,哪里清零,哪里还能保留,甚至哪里要作为保能源的措施还要增加,都要从全国角度来衡量”。

高耗能产业发展现已成为“双碳”目标下的焦点问题,既不能一关了之,也不能听之任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并不是要遏制其优化调整,应做到总量控制下的科学布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葛红林提出,要尽快优化高耗能产业的跨区域布局,做到全国一盘棋。加快先进产能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将项目配置到清洁能源占比较高的地区,提高清洁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事实上,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推进各区域要素禀赋深度融合,优化生产力布局大有可为。东部及中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能耗总量大,但可再生能源资源不足,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这些地区在承接西电的同时,把一些高耗能产业有序转移到西部地区,将扩大西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就地消纳能力。只要因势利导,理顺体制机制,东中西部地区低碳协同发展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

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也是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方法。从20107月开始,有关部门先后启动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探索减排与发展双赢的模式。实践表明,试点城市低碳发展成效高于非试点地区,而且越早开展低碳试点的城市减排效果越好。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将为我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益经验。

积小胜为大胜

如何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

前一段时间,各地积极推进“双碳”工作,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有冒进的,脱离实际搞“运动式减碳”,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对正常生产生活形成冲击;有走偏的,把碳达峰当成“攀高峰”,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给未来发展留后患;还有跟风的,空喊口号,炒作概念,乱贴标签,热衷做表面文章。这些变形走样的做法,暴露了不善为、乱作为的问题,反映出一些人对于“双碳”认识还不到位,工作还不适应,心理上甚至存在着某种焦虑和恐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着内在逻辑。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碳中和是碳达峰的紧约束。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水平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间和难度:达峰时间越早,减排压力就会越小;峰值越高,实现碳中和难度就越大。我国采用的是削峰发展模式,而非“碳冲锋”模式,旨在尽量压低峰位,为实现碳中和创造更好条件。

我国推进“双碳”,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从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要求我们必须统筹近与远、把握时度效,切实把短期和中长期的时序关系统一于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打好这场持久战,既要坚定战略定力,又要讲究战略战术,以长远规划引领阶段性任务,以战术目标的实现支撑战略目标的达成。

一方面,求真务实,把握规律,注重实效。马拉松不能跑成百米赛,不能以短期思维看待中长期目标任务。比如,实现“双碳”目标,要求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需从目前的不足16%提升到2060年的80%以上。问题的核心是化石能源如何平稳退出,保证退出时不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若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只会事与愿违。要在近40年的进程中细化出阶段目标,持续用力。按照中央部署,“十四五”“十五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升至20%左右、25%左右;到2060年,全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再比如,一些关键技术也需要设定窗口期,明确技术的发展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攻关。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只要保持战略耐心,把握节奏,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终归能将大挑战变成小问题,实现预期目标。

另一方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当前,把该干的事、能干的事干好。实现碳达峰,“十四五”时期是关键。各方面应全力做好谋篇布局、夯基垒台的工作,为迎接拐点、开创新局做好准备。按照中央部署,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须迎难而上,奋力攻坚,为实现削峰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同时,积极主动适应碳中和长期愿景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和影响。从长计议、科学谋划,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严防高碳路径锁定,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

我国推进“双碳”,没有现成的模板和经验可以套用,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劲头,在边干边学、开拓创新中走向未来。加强理论与实践互动,逐步总结经验教训,找到规律,完善做法,在动态调整中不断扩大战果。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干。“关键少数”尤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接续奋斗推进“双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辟出一条新路来。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

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实现“双碳”目标既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战略引领,又需要上下联动、多方协作,更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治理体系,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市场机制、政策支持、创新环境、社会氛围,推动全国实现共同目标。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用好碳交易、绿色金融等市场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7月启动以来,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逾2000家,覆盖企业的碳排放量逾40亿吨,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总体上看,碳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碳市场是将减排责任压实到企业的一项制度安排。尽管纳入到碳市场的重点排放企业增加了碳排放的政策约束和减排成本,但碳市场也通过交易机制提供更灵活的工具,帮助企业以更低成本履约。可以说,碳市场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约束,更有激励。按照中央部署,将进一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建设,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

其次,切实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章立制,做好预期引导和基础工作,有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要加快建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打好包括法律、规划、规则、标准、宣教在内的组合拳,强化统筹协调和督察考核,做好任务分解与落实情况的督察考核。

注意发挥好经济政策的“杠杆”作用。比如,在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时,通过税收调节抑制不合理需求,研究以碳税方式约束高排放行为。以及政府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促进绿色低碳消费等。

与此同时,要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敢于打破利益藩篱,大力破除制约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完善电价和电力调度交易机制,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不断完善符合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的配套机制和市场模式。

再次,政府和市场各有分工、各有擅长,要协调配合、协同发力,通过“两手并用”发挥出最大效能。

十几年前,我国以可再生能源促进法为依据,推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储能技术、电动汽车等产业的迭代进步,现已收到显著成效。以光伏发电为例,10年前尚需对上网电价提供高额补贴,现在已经可以竞争平价上网。实践表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有关方面积极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卓有成效,但财政补贴须把握好时度效,企业发展终归要靠自身的造血机能。

根据国内外主流机构的测算,“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介于15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之间,相当于年均投资3.75万亿元至7.5万亿元。满足巨量资金需求,必须进行市场运作,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应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

实现“双碳”目标有赖于创新驱动,技术进步能够有效降低绿色溢价,稳中有进促转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绿色低碳技术整体仍处于“跟跑”状态,绿色低碳重大战略技术储备不足。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提前布局低碳零碳负碳重大关键技术,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来源:经济日报)